从提出“双碳”目标到近期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重磅文件,我国推动绿色转型的步伐正在不断提速,其中蕴含的巨大市场机遇也在进一步吸引全球的关注。
作为具有多年绿色金融咨询经验的毕马威,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发布了“全球NZRI零碳指数报告”,同时,并就其第二份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报告“我们的影响力计划”与进博会观众进行主题互动,对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展开专题讨论。
那么,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ESG体系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如何?ESG对于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将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毕马威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毕马威中国金融风险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曹劲。
《金融时报》记者: 我们看到,毕马威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发布了“全球NZRI零碳指数报告”。请您解读一下报告的主要亮点,有何新的发现、启示或建议?
沈莹: 毕马威首次创建了“净零排放准备指数”(NZRI),以评估各国向净零排放转型的准备情况。该报告比较了一些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进展,并评估了它们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准备情况和能力。
样本方面,毕马威选取了32个国家作为评估对象,包括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当前的能源出口国。报告选取了103个对净零排放起到关键驱动作用的指标,并分为两组:国家准备度以及行业准备度。然后,对每个国家的5个行业进行评估,包括电力和热能、运输、建筑、工业和农业、土地使用和林业。根据指标评分排名,确定了表现最好的25个国家和7个“值得关注的国家”。
报告显示,一些国家在实现“净零排放”方面进展缓慢。在所研究的国家中,只有9个国家作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这些国家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8%。为了激发行业层面的减排积极性,实际上,减排目标需要强有力的战略、政策和机制的支持。在大多数地区,国家层面的NZRI准备情况与行业层面的准备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在净零排放准备指数排名中,能源资源丰富且多元的北欧国家被认为是“准备最充分”的国家,并准备好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此外,近年来中国的实践、经验以及担当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能源依赖煤炭,但人均排放量水平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已拥有良好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925吉瓦,约为美国的3倍。
此外,根据相关公开信息,2020年,中国有540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数量已接近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一半,使得本地汽车制造商可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可持续运营。此外,中国将持续投资新能源车生态链构建,包括电动汽车生产产能、研发电池技术以及充电设施等。
净零排放准备指数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在净零排放方面的不同进展。毕马威建议,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可持续金融战略、政策和监管框架等为减排创造有利环境,类似举措在协助企业获得全球性金融机构融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也凸显了政治上的一致性和公众对于关键去碳化举措的重视和支持。
《金融时报》记者: 近两年,ESG受关注程度持续攀升。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ESG体系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根据毕马威的研究和咨询经验,未来中国ESG的发展前景如何?对于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将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曹劲: ESG体系的发展可以从ESG信息披露原则及指引、企业ESG绩效评级评价和ESG投资指引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国际上,ESG体系最初源自公众和非营利组织自下而上的推广,随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始构建ESG相关原则和框架,并推动各国采用一致的ESG披露标准。目前,国际上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ESG信息披露和绩效评价体系,同时也有大量机构投资者执行ESG投资指引。
中国ESG体系虽然与国际最领先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其发展前景巨大。同时,由于中国的ESG发展路径是以政府自上而下引导为主,具有推进速度较快的优势。例如,2018年,证监会指导基金业协会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后,大量公募、私募股权基金践行ESG投资,并发布自评报告。此外,在交易所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每年主动披露ESG报告。
最重要的是,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机构在ESG报告中发布“双碳”行动方案,“双碳”目标逐渐成为环境“E”维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推动形成了很多气候投融资细分领域。因此,大力发展ESG也意味着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可以说,目前方向是明确的,前景是广阔的,而不确定的是具体的实施路径。眼下,政府、监管部门、企业、金融机构都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实施策略和实现路径,作为毕马威来说,将在这一过程中紧跟历史潮流和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ESG解决方案。
《金融时报》记者: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就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而言,绿色信贷占据了绝对优势比重。对此,您怎么看?该如何完善绿色金融的结构?
曹劲: 中国绿色信贷余额由2013年的5万亿元增加至今年三季度的近14万亿元,占绿色融资总量约80%,总量在全球居第一。这反映出银行仍是社会融资主渠道。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1万亿元,年发行量在3000亿元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21年6月末,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余额已经超过9000亿元,绿色占比也相当可观;同时,随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一带一路”绿色基金等绿色基金的设立,以及对绿色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各类绿色金融工具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可以预见,下一步,随着国家对直接融资的鼓励,中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结构会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