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5月28日消息,在哪里可以听到中科院院士对前沿科技热点、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新方向的重要观点?
答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一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召开,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学术年会紧密围绕国际科技热点,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前瞻学科领域发展新方向,积极发挥学术引领和科技智库作用,展现学部重大学术咨询研究成果,引导社会尊崇科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公众提升科学意识和素养。
本周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部分院士将会做学术报告,为大家带来一场科学盛宴!
直播间:最强学术会议!你有一个跟院士“面对面”的机会
报告一
主题: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中科院学部‘碳中和’咨询项目简介)
主讲人:丁仲礼 地质学家、气候变化专家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主要为新生代地质与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等。他在中国黄土、红粘土和东亚古季风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建立了260万年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对风成沉积和古季风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对世界各国人均累计碳排放和碳排放配额开展了系统研究,率先提出以人均历史排放基础分配碳排放权的中国方案,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国际碳排放话语权的垄断。
报告二
主题:高功率激光与高能粒子加速器的交叉融合
主讲人:李儒新 光学专家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实验室主任等、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
长期从事超高峰值功率激光和强场激光物理的研究,在拍瓦激光装置、激光加速高能电子和质子、阿秒X光光源和电子源、强场太赫兹辐射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报告三
主题:清洁能源科学基础与展望
主讲人:包信和 物理化学家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6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HonFRSC)。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新概念,奠定了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精准”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同事们一起系统阐明了催化活性中心构建原理和动态演变规律,揭示了催化精准调控的本质特征,推动了催化学科的发展;创立OXZEO®催化剂和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合成气直接转化高效制低碳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突破了传统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烃类技术中困扰了近百年的选择性理论极限。
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MA)和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和2018年度Nano Research Award。
报告四
主题:疾病控制与健康中国
主讲人:高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高福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在流感、莫斯、埃博拉、寨卡、基孔肯亚和新冠等病毒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及基于病毒囊膜蛋白与宿主互作的药物与疫苗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科技奖、第7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基础医学奖、日本日经亚洲奖(Nikkei Asia Prize)、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俄罗斯“Gamaleya奖章”等奖励。
报告五
主题:海洋负排放
主讲人:焦念志 生物海洋学家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微生物海洋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海洋探索理事会(ICES)和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海洋负排放”联合专家组主席。
主攻海洋生态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1991年开始海洋生物储碳机制研究,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储碳定量指标)、原绿球藻、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AAPB等研究领域;发现原绿球藻在西太平洋宽陆架海大量存在并确定了在我国海区的分布边界和生态地位;创建新方法揭开了长期存在的误区,查明了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引发了海洋碳循环机制的新认识,指出不产氧光合作用对于维持海区是大气CO₂ 的“汇”至关重要,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基于此,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设立了MCP国际工作组(2008-2014),PICES-ICES相继设立了联合工作组(2015-2019)和国际专家组(2020-)。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报告六
主题: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与探讨
主讲人:黄如 微电子器件专家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16年当选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2019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半导体新器件及其应用研究,围绕功耗瓶颈问题,在面向高速低功耗应用的可大规模集成的纳米尺度围栅(GAA)器件及电路、面向超低功耗应用的新工作原理超陡摆幅逻辑器件及电路、新型低功耗嵌入式存储器件及阵列、新型低功耗逻辑-存储融合器件及高能效电路架构、可靠性/涨落性表征方法模型及协同优化设计技术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多项奖励。
报告七
主题:中国高铁发展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
主讲人:翟婉明 轨道交通工程专家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协副主席。202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创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建立了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在国际上被称为“翟模型”,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结构隔裂开来研究的历史。主持研究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开发了高速列车过桥动态模拟与安全评估系统,满足了高速铁路桥梁动态安全设计的重大需求。以上理论、方法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重载运输及高速铁路工程领域,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创新争优奖状。
原标题:预告最强学术会议你有一个跟院士面对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