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约观察员 简里里
编辑 | 覃晓彤 黄臻曜
带着观点看商业。
36氪现发起“特约观察员入驻”计划,邀请各赛道的创业者、大公司业务线带头人等一线的商业领军者们,在这里分享你的创业体悟、干货、方法论,你的行业洞察、趋势判断,期待能听到来自最前沿的你的声音。
欢迎与我们联系,微信:cuiyandong66;邮箱:guanchayuan@36kr.com。
核心提示:
1. 每一次发生危机,心理健康都会成为一个关注点,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2. 未来将需要有更多地科普,帮助人们认识到心理创伤是如何在我们正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应何时求助、何时干预。
3. 心理健康行业一向不是传统互联网大起大落的“生意”。影响它的因素是多元的,它不会因为某一次事件而一蹴而就。
大量心理服务需求涌入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平台,我们感觉到疫情严重是在1月21日,根据经验,我们预期在灾难和危机发生时,心理工作者有三个阶段的工作需要做:疫情早期:相关的心理科普;疫情发展中期:稳定的心理资源支持;疫情后期和结束:长期的系统心理干预。
针对这三个阶段,我们从1月22日起就紧急发布了《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六个心理防护方案》、《你陷入过度“肺炎恐慌”了吗?|5个迹象快速判断》等一系列科普文章。并制作一个加强版的免费心理热线服务,在大年初二上线,当天有100个专业心理工作者在线值班接听电话。这是我们也可以最快,最直接帮助到疫情中的医护人员、患者、以及遭受影响的普通人的方法。也是在初期和疫情发展中,提供稳定心理资源支持的第一步和最基础的抓手。
这次疫情体现出社会和公众对于心理健康态度上的变化。其中有几个明显的表现:
一、国家层面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
疫情之下,国家表达了对于国民和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月15日下发了国卫人函〔2020〕61号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落实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了加强医务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并推荐了相关热线机构。
二、各大互联网平台对用户心理健康的服务意识提高
在这个阶段,我们收到合作方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和增多。大多数平台都将关注点放在疫区民众的心理健康,希望我们也可以提供免费的心理热线、讲座、课程和内容。各个平台,都在物资救助、安全保障之外,将用户的心理健康放入了关注之列。和心理平台共同探求服务办法和方法。这在短期内,对于增强用户心理健康的认知有非常大的帮助。长期来看,在各流量平台的推广之下,从文化层面能够推动公众对于“心理健康”、“情绪困扰”去污名化。
三、企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需求激增
不同于传统的EAP(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项目),在此次疫情中,有很多企业向我们寻求由于疫情中特殊情形所致的心理服务。这多和企业业务的特点相关。一些企业在疫情中受到重创,如餐饮、旅游行业;还有一些物业集团,疫情期间员工面临持续加班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同时有企业提出为员工提供复工期的心理调适的需求。
每一次发生危机,心理健康都会成为一个关注点。从这几年的趋势来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态度是越来越重视和接受。比如这次我们注意到,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社会化媒体上就开始关注医护人员、被困人员的心理健康。
但同时必须要格外注意,危机发生的短期内,最首要的是人们更基本的需求需要得到解决:比如必要的就医、防护工具补给、交通、基本的人身安全的保障和生活秩序的恢复。
同时,人们在危机下容易感知到大量的负面情绪。这一方面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在混乱和焦虑中,为人们心理上提供“稳定感”是重要的。
因此疫情前期和发展中提供的心理服务:如心理热线,主要功能是向来电者提供信息和资源、帮助人们在焦虑之下梳理面对的压力和身边可使用的资源、帮助人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命名;包括免费的课程,目标都是向人们提供心理上的稳定感。而当未来疫情结束,人们的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安全恢复保障。这次疫情中人们所遭受的心理创伤,情绪困扰将会以不同的形态表达出来。
我们组织了对于灾难救援有经验的海内外学者,对于疫情下、以及疫情后心理咨询工作所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培训、预备了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互助机制,帮助心理咨询师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针对灾后大众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我们也在开发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心理自助工具。这将是对于全心理行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挑战;也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们在预备的。
疫情不会让心理行业“大起大落”
心理健康领域一直被低估。公众谈起心理健康的时候,常将泛心理(非治疗性)、心理咨询、精神科、婚恋情感领域混为一谈,也经常将它们看作是无病呻吟、或是奢侈层面的需求。
然而实际上心理健康的需求,包含泛心理类对于情绪安抚、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类的内容(含书籍、文章、自助工具等)。然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医学领域精神科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在人们面临情绪困扰、并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时,皆为刚需。
当社会共同经历疫情这个大的事件,很多人的旧有的心理和情绪创伤不免在事件中被激活:如有过被社交霸凌的人,在疫情中看到人们被排挤,可能会产生超越现实的恐惧、压力;有一些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经历丧失、哀伤、愤怒等,但未被很好的处理;也难免会产生新的创伤。
我们预期当疫情结束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所遭遇的复杂性心理创伤会慢慢浮现、被表达出来。疫情期间各地所通用的免费心理热线并不能承担复杂的心理咨询功能、对于创伤性的心理咨询的干预能做的也极为有限。未来将需要有更多地科普,帮助人们认识到心理创伤是如何在我们正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应何时求助、何时干预。这是未来社会中心理健康科普的工作重点。同时公众对于如何理解情绪、什么是心理“症状”;对于心理咨询、精神科服务会产生更多的需求。
疫情之下,我们观察到了一些已经发生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被更多人接受
传统认知中,人们容易认为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的帮助是“神经病”。在国家和媒体大力的宣传和推广之下,更多人接受媒体上出现“心理健康”的宣传科普,知道关注心理健康的行为本身是健康的、积极的。同时,慢慢的变多的人逐渐接受:心理咨询是帮助一个人深入探索自我、处理情绪困扰的一种方式;而当大脑生病了,精神科是最有效恢复健康的路径。
二、视频心理咨询被更广泛接受
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更倾向于面对面进行。在过去六年中,简单心理平台上进行的专业心理咨询中55%是面对面进行的,45%是线上通过视频来完成的。
在疫情特殊时期,使得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不得不转向线上视频咨询。视频咨询有其特点,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在疫情中,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学习远程心理干预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几点。将使得视频心理咨询的方式被更多人了解和接纳。
三、心理行业将稳健增长
心理健康行业一向不是传统互联网大起大落的“生意”。影响它的因素是多元的,心理健康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依赖于社会文化、公众认知、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心理服务行业基础架构等等的健康发展。它不会因为某一次事件而一蹴而就。
心理咨询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行业规范的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而在泛心理领域,科技如何与内容有效结合,为大众提供自我探索的工具,仍旧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