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圈圈丸,36氪经授权发布。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群众人均GDP的提升,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渴望与需求也在日渐增长。这里面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总票房收入这些年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同时也导致放映业总银幕数也出现几何式增长。
然而近几年影院上座率难以提升,新增影院收益普遍较低、成本难收回,这些数据悄然预示着电影院线难以实现变现盈利。盈利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只有获得长期稳定的盈利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电影市场。面对这些难以忽视的潜在威胁,不禁引发我们对院线企业盈利模式的关注与思考,现在院线的变现困境是如何形成的?
许多影院工作日时上座率低,图片来自:见水印
过早埋下的“祸根”
电影院线产业的发展转折之一就是当初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字时代,全国所有院线从发行放映变成了数字发行放映。为此院线行业在当时付出了极大的成本,就是把原本所有的胶片放映机换成了数字放映机。这笔旧设备的折损与新设备的购入带来的双向成本给所有院线都带来了巨大的现金压力。另一方面,当时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发行成本也因为数字发行模式而大幅降低,这样一增一减,让院线影城变成了最大的成本贡献源。
当时一台胶片放映机18万元,一台数字放映机38万元,在这样的行情下一家电影院要新增加一台放映机就要多花20万块钱。而当一个院线要把所有胶片放映机全部换成数字放映机时,动辄的资金甚至能达到数千万。
数字放映机与胶片放映机
然而我们现在回过头做“后世诸葛”来看待这次转变,我觉得十分有意义和价值,毕竟解放了制片和发行的压力,中国电影才得以在十几年内突飞猛进,成为一个电影大国甚至说强国。在如今一年票房过600亿的光景下,似乎当年数千万买放映机的钱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
但是有一个市场行情报价涨幅因素被所有人忽略了。当全国的总票房在增涨的时候,电影的生产投资也涨了,明星的片酬也涨了。同时,这带动了院线行业里租金涨了,人工费涨了,管理费也涨了。所以在近20年里,电影院线并没有将以前作为行业未来“成本贡献源”的投资收回,没有太多合理的变现渠道。而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太快有导致电影院线不能放长线生长,如今的院线行业正在为自己曾经的急速扩张买单,为自己当初的高成本投资买单,为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买单。
变现盈利需要改革刺激
虽然成本提高让院线的变现盈利出现困境,但整个院线行业还是来不及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好像当年他们来不及思考就把胶片放映机全部换成数字放映机一样,现在他们依然是来不及思考就把所有排片都弄成3D,所有大影院都必定配备IMAX和杜比等新技术。大家都没有时间去思考技术带来的高成本和负债,就赶紧把它用上,生怕被别人抢了蛋糕。
有3D的电影在国内只会排片3D,观众没有选择2D的权力
这样没有系统地评估就着急装上最新的技术的行为,无疑是缺乏远见的。而当各种放映的高科技还没有“捂热”,另一边的网络流媒体崛起了。如今多元的互联网平台无疑在大幅度消灭传统实体经营为主的线下产业,面对这样的压力,可以说院线产业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
全世界院线都在被流媒体冲击
我们每次提到“改革”两个字总是很警惕,害怕会影响现在的蛋糕分配。可实际上回顾历史,中国电影产业并不缺乏改革的经验。第一次是1984年取消了统购统销的核算模式,让各大制片厂开始自负盈亏,此举让制片厂走向了市场。第二次是1992年制片厂摆脱了地方行政区域的管理体制,各大制片厂开始分别自行发行电影,让旧发行体制被完全打破。第三次是2002年的院线制创新,允许院线企业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与发行环节。
以上三次中国电影“大事件”,其实都是在电影市场面对资本困境时的一次“改革行动”。当整个大盘还未彻底崩盘的时候就开始自我变革,让一部分资产活起来,这就是一种成本变现的模式探索。虽然现在的电影经济正蓬勃,绝不至于有什么倒退的迹象。但是院线成本难以回收的困境就是在提醒整个电影产业的人要学会居安思危。
很多人会有疑惑,如果从资产角度考虑,院线企业其实并不会因为购买新技术的花费而亏损太多。因为资产=权益+债务,尽管购买技术会负债,但是购买的技术也变成了院线企业的权益,实际上对于资产总量并不影响。但是在产业经济里,除了资产之外还需要仔细考虑资产增值,而资产增值直接与未来格局和市场应用成正比。现在的院线企业一味的购买新技术,并通过排片等手段回收成本,但对于技术的未来应用却没有规划。院线企业最需要改革的就是从“一天赚多少钱,收回了多少成本”的思维模式转化到未来的院线格局是怎样的,要怎么去实现。
就好像当年中国电影市场从改变统购统销到院线制,打破了产业的格局,被许多人质疑在此之前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变成了无用功。如果院线在技术更新后不考虑未来如何把技术变现,只顾及收回技术成本,那么多年后必然也会被后人质疑此时购买技术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现在互联网崛起的压力之下,更要加强改革,实现变现盈利。
成本变现的可行方法
影院传统的盈利方法不外乎三种:卖票,卖饮料零食,映前广告。但是随着观影人次的逐年减少,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拉低票价和零食团购价,传统盈利方式让影院变现的效率显得早已不够。尽管许多影院也会在排片上想办法争取提高票价收益,比如有3D的电影只卖3D场次。但这都还是不够,利用院线优势,寻找新的变现模式才是正道。
今天的院线在变现模式上难寻新方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本身经营成本已经足够高,开创新模式必将增加成本;二是新模式没有保险机制,如果没有变现成功那如何分担和转嫁开发亏损又成为新问题。再加上互联网时代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让院线经营日渐倍增,这样一个时间段想要再开发新的变现模式,怕是许多院线都会感叹余力不足。
2017年的「未来影院」展区,创新力度依然不够
但实体经营并没有到悬崖边缘,它还是有线上平台没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院线影城,可以凭借整个电影行业还相对有着今天社会所需要的社交属性,做跨界整合的新经营模式。比如影城能增加餐饮、咖啡厅、图书馆、健身房等新区域,运用广开门路的方式增加收入。在档期好、爆款热以及节假日时期,这些都是把影城作为流量变现平台的好方法,为变现盈利创造了好机会。
现在一些影院已经会设置咖啡坐台
在此基础上,应该继续扩展影院在人们平时生活中的分量,让它就好像手机一样变成“不可或缺”。要让更多人明白在影院看电影不只是消费了“电影”这个商品,还能有机会找到其它高品质的生活体验。这样那些以看电影为目的客人和观众就会变成其它消费流量,而这些消费流量还会互相导流。当人们开始觉得我要去影院吃饭,要去影院健身的时候,全新的消费冲动就诞生了,新的变现模式也自然而然形成。
部分影院设置的VR体验区
毋庸置疑,电影观影依然是影院的正业,但更多的体验式消费和社交性活动也能成为影院的主要内容,这互相并不矛盾。影院要向“生活馆“的方向转变,要让人感受到来到影院能够体验到优秀的生活,不管是休闲生活、社交生活还是健身生活,如果一家传统院线的影院能够做到引领这份潮流,那整条院线就完成了品牌升级。
现在的许多影院,在签约交付了场地租金之后便不能轻易改变地理位置,因此只能在原地“做文章”,而向一个多功能生活馆转型是一个理想的解决之道,它可以将无法改变的地租成本转换成多功能场景的消费增益。次元场景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因此它和看电影消费人群有着高度重合,可完全形成流量互导,这样的消费复制简直顺理成章。
未来影院展区,人们对影院的新模式其实热忱很高
现在中国的经济依然处于「发展中」,未来具体会发生什么经济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大方向可以明确,就是人们的幸福指数会慢慢的高,消费指数也会随之增高。而消费指数被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双向决定,其中物质消费有上限,但精神消费是多层次的。
因此,院线产业想要在目前的变现盈利困境中实现改革,就一定要看准人们精神建设需要的社交生活与社会认同感。未来消费者还将更加多地融入到各种精神社交圈中,而院线影城无疑是一个提供他们精神消费的大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