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IT头条网要闻正文

动机性推理为什么咱们很难去改动自己的主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0 02:35:03  阅读:9614+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人类之所以被视作高级动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然而,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也必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遇到矛盾与分歧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就永远是错的呢?为什么我们很难去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呢?这篇文章,原标题是Motivated Reasoning: Why It’s Hard to Change Your Mind,作者Thomas Oppong在文章中主要介绍了影响我们人类认知和思考的一个概念:动机性推理,以及如何尽可能的避免陷入动机性推理的漩涡,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图片来自:rawpixel.com

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我们在铁定的事实面前,仍然很难去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

实际上,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背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而要去劝服那些怀有强大信念、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的人,则难如登天。

即便你向他们展示出科学理论依据、历史证据、有关图片或视像材料来支撑你的观点,他们却依然毫不动摇地守护他们的立场。

这实际上也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在认知和学习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偏见。我们更加偏向于符合我们世界观的事实,但对于那些与自身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事实,我们只会嗤之以鼻。

我们会故意远离各种带有威胁性的信息,并且会刻意靠近那些友好型的信息。无论是针对“捕食者”而言,还是在数据、信念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我们都会倾向于采用“要不战斗,要不逃跑”这个策略。

我们的推理判断能力,取决于令人难以相信的认知偏见。

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曾说,“我们的推理过程,更像是一个为客户辩护的律师,而不是探索事实真相的法官或科学家。”

正是基于动机性推理,我们才得以在没有正常检视的前提下更加乐意地去相信我们所认可的内容。对于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新信息,我们更加会更加欣然去接受,但对于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新信息,我们则会批判性地去分析甚至持有不同意见。

如果你采用了动机性推理方式,哪怕是在既定的事实面前,你可能也不会改变你的观点或看法。

《当预言失败时》(When Prophecy Fails)这本书的作者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 )就曾在其书中写道,“有信念的人是很难去做出改变的。”

“如果你告诉他,你不同意他的观点的话,它肯定会转头就走。如果你向他展示有关数据和事实证据的话,他会直接质疑你的信息来源。如果你要用逻辑来挑战他的话,他甚至会直接无视你的观点……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向他呈现毫不含糊并且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其观点是错的,会有什么后果?他只会更加坚定他的信念,并且比之前还更加信服他所认可的看法。”费斯汀格写道。

如果你受到“动机性推理”的影响,你的偏见只会进一步加强,从而进一步影响你的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只会更加关注那些符合你自身价值观的信息。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高级编辑朱莉·贝克(Julie Beck)就曾写道,“动机性推理,实际上就是人们如何进一步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内容。他们的眼中只会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信息,然后欣然接受它;对于那些与其信念背道而驰的信息而言,他们则会加以回避、无视、遗忘、争执甚至贬低。”

更加感性的人,在看待某些事情上,更容易产生“一边倒”的认知。所以,他们也自然而然地会看到或者听到他们所想要的答案。

纵观整个社会,动机性推理也无处不在。获取更多的信息,反而会让这样的一个问题变得更复杂。

“获取更高阶的知识,会更容易让人采用动机性推理方式。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在于他们在提出反对式论调的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素材源。”贝克写道。

在法律领域,无论是控方还是辩方律师,他们都会采用动机性推理方式来进行证明被告人是否有罪。但与之相反的是,无论是法官还是陪审团,他们则会使用演绎推理来进行判断。

在政治或宗教领域,具有较强信念、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人,通常都会无视与其原有信念背道而驰的矛盾观点,这也是一种帮助他们避免认知失调的现象。所谓认知失调,即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之前一贯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认知时产生的不愉快或不舒适的情绪。

在矛盾证据面前,那些不想受认知失调所影响的人,只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信念。

著名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斯(J.K. Galbraith)曾写道,“面对改变观念和不做任何改变两种选择,几乎所有人都更倾向于后者。”

在面对全新观点面前,大多数人都似乎偏向于之前已经接受并认可的信念。与其改变自己的固有看法,最简单舒适的做法,则是直接无视那些不一致的看法,这也和我们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图片来自:Pexels.com

如何尽可能避免动机性推理?

要改变我们多年以来建立的信念和认知,实属不易。人们更加倾向于“心理捷径”,即人们会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早已欣然接受的结论当作参考标准。

然而,认知偏见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说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需要借助于许多可能会挑战固有信念的信息,而且还需要具备想要做出改变的动机。

说到底,固有的观念或想法,虽然的确很难改变,但这并不代表不能改变。

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在尝试减少或者避免动机性推理的过程中,你会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你也会发现了自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进一步促进决策能力的提高,它也能给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更积极的结果。

如果要去劝服甚至去改变某个人的看法,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那些持有异见的人士,必然会提出不一样的解释。而实际上,你自己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可能像他们的一样,充满了各种主观臆断和漏洞。

因此,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前提下,还要对自身的假设和信念提出质疑。除了对万事万物保持大局观和全局观念,还要特别留意支撑你个人看法的那些信息来源。

海特在其撰写的《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一书中写道,“就道德或政治相关的事项而言,如果你真心希望改变他人的看法,那你应该在分析这件事情的时候,既要从自身角度来看待,又要站在对方角度来思考。如果你真能做到站在对立角度深入直观地去思考和分析,你也许还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

其次,如果要劝服他人改变其观点和看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沟通对话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考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表现情况。谁都不想丢了面子,或者让别人感觉自己很愚蠢。当然,你也别指望对方立马就抛弃自己坚信的观点。

此外,不要试图在沟通过程中占上风,认为自己一定要胜过于对方。相反,你应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学习。

正如判断与战略专家朱莉娅·加莱夫(Julia Galef)所言,“要想保持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基本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

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就必须要在面对异见的情况下,尝试去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立马就采取戒备甚至攻击措施。

所以,真正值得你思考的问题是: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是为自己的信念去辩护,还是尽你所能地去进一步认清这样一个世界?

译者:俊一

为你推荐

  • 进博会对话高通钱堃,混合AI是未来,5G-A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介…

    数码
  • 从手机到汽车 高通孟樸进博会解读5G+AI推动朋友圈扩展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进…

    数码
  • 小生意,大爆发|八大行业双11策略划重点

    双11大促已迈入正式期,各行业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差异化抢量,本期通过对美妆、日化、3…

    数码
  • 2024爱企查毕业季校园行:构建诚信就业市场,为成电、广大学子保驾护航

    5月28日至31日,“2024爱企查毕业季校园行活动”先后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

    数码
  • 毕业不慌,查厉来帮|爱企查携手西电学子深度体验品牌魅力

      2024爱企查毕业季校园行火热进行中,5月27日至28日,爱企查走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数码
  •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