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36氪战略合作区块链媒体“Odaily星球日报”(公众号ID:o-daily,APP下载)
文 | 芦荟
编辑 | 卢晓明
又一个明星项目首席科学家离职了。
8月5日上午,ThunderCore英文社群电报群和中文微信群管理员发布消息称ThunderCore联合创始人、技术核心ElaineShi博士在结束了2年的合约后,不再继续签约。
据区块律动报道,有投资者在社群内表示项目团队早已知道这一事情并且进行了隐瞒,并认为项目方“偷偷砸盘”。 经查询Bituniverse数据得知,目前ThunderCore Token(TT)的代币价格为0.006美元,相比于今年5月份上币时下跌了0.029美元下跌了接近80%,最近一周下滑比例更是达到了22.93%。
据了解,ThunderCore私募第一轮0.01美元,第二轮0.02美元,第三轮0.1美元。第三轮私募的投资者以及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都在本项目的投资中受到了不小的亏损。
在官方群中,不少投资者哀叹“买入即入套”,并痛骂该项目。
曾经的学术光环
事实上,在两个月前,该项目就陷入砸盘疑云。5月初,ThunderCore 项目方被曝在开始交易前分别向Upbit和火币转入5000万和3000万的筹码,被投资人认为“砸盘套现”。消息一出,社群开始恐慌,TT 代币价格两日暴跌50%。但当时,项目方的回应是原计划将来作为员工持币发放,并没有抛售打算。
此次离职的ElaineShi博士,可谓是Thundercore成名的重要资产。作为联合创始人,ElaineShi的学术背景过硬,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获得卡内基梅隆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且在区块链领域,同样有诸多头衔加持:智能合约和分布式算法行业的先行者,也是IC3(分布式智能合同倡议组织)的联合创始人。ElaineShi的离职,有业内人士评论称“这可让ThunderCore的故事怎么讲下去”。
回顾半年前的ThunderCore,还是自带硅谷技术大牛光环、手握着知名投资机构的5000万美金的明星项目。彼时,投资者们应该很难想象未来的Thundercore将如此坎坷。
中途离开的学术创始人
如果细数今年陷入争议的区块链明星项目,Thundercore绝不是唯一一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出现“创始人出走风波”的还有Dfinity。
这条对标以太坊的硅谷明星公链,愿景是打造“世界超级计算机”,并宣称首创了智能治理机制——“区块链神经中枢系统”(BNS),该系统意义在于:一旦发生重大系统事件,错误可以被恢复,将损害和影响降到最低。联合创始人Tom Ding背景令人艳羡,公开资料显示,14岁时拿到计算机学士学位,从小就被称为媒体称为“神童”,20岁时毕业于中欧商学院MBA. 先后在阿里和Ebay工作过。
凭借着以上背景,该项目深受资本青睐,2018年获得包括a16z和Polychain等知名加密基金在内的1.669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20亿美元。
但在今年6月份,Dfinity便幺蛾子频出:先是电报群的通告中心被黑客攻占,发布诈骗信息;后是媒体曝光Tom Ding早已退出团队,而醉心研究于“长生不老”,致力于身体消亡之后的意识长存。
目前,Dfinity上所遥遥无期,关于该项目的踪影就更是寥寥了。
以上这些项目均有明星教授、知名资本以及足够雄伟蓝图的加持,因此受到诸多投资者的追捧,并将其视作下一条以太坊、或是下一条EOS,即使私募额度难抢,也不能不上车。但一旦当核心资产“明星创始人”出走,往往就面临资本故事实难再说下去的窘境。
如以分片技术闻名的Zilliqa项目,在此前的公开资料中,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首席执行官董心书和技术总监贾瑶琪以及毕业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总监Amrit是Zilliqa的“三架马车”,但目前的Zilliqa官网中已然不见了董心书的踪影,三架变两架,虽然好在能够影响的舆论水花不大,但是否会延缓项目进程却实在值得推敲。
仍在参与项目的学术大牛们
除了Thundercore、Dfinity之外,2018年同为时代弄潮儿的明星区块链项目还有哪些?
对标以太坊,试图要打破目前的公链项目在可扩展性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瓶颈的Oasis Labs,在去年7月获得了 4500 万美元融资。公布的投资者名单中,包括位列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投资机构的 a16z crypto、币安孵化器、Foundation Capital、metastable、Pantera 和 Polychai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宋晓东教授,有着「计算机安全教母」的盛名。
Conflux 同样也在2018年获得 3500 万美元融资,估值超过 4 亿美元。投资方包含红杉中国、F2Pool、火币资本、metastable 和 IMO 等。
两者虽未传出负面消息,在2019年似乎没有太多声音传出。这些学术镀金的项目,往往由于光鲜的创始团队背景而在一级市场收获了超高的的估值,等到进入二级市场之后,仅靠创始团队品牌撑起来的光环还能让资本市场买单吗?
至少Algorand的答案显然不是。
作为与Cosmos、Polkadot共同享有被各大交易所抢上待遇的代表性项目,创始人头衔绝对是Algorand最大的标签,创始人Silvio Micali 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图灵奖获得者,愿景是解决区块链项目中 “不可能的三角” 问题。 2018一年间,Algorand继 400 万美元风投之外,额外又吸金4.5亿元。
数月前发起的荷兰式拍卖更是噱头十足,吸引了一大批看客与群效仿者。但截至今日,相比开盘价跌落超过80%的币价则是令人大跌眼镜;后期荷兰拍规则的数次修改,更是引起市场动荡。
虽然失败的竞拍与市场操作并不能与技术实力以及后续潜力挂钩,但目前在投资者们的眼里,“图灵”崇拜已成“屠零”嘲弄。
新不可能的三角
走过公链元年2018,以为挤掉了熊市的泡沫,但明星项目们的争议表现,也似乎说明了「技术为王」这一箴语在资本市场并不奏效。
Algorand被二级市场教育的例子证明,品牌实力并非一个合格的区块链项目团队的唯一刚需。这些致力于解决“去中心化、性能、可扩展性”不可能三角的学术型项目,正在面临“新不可能三角”:得体的团队形象、好看的K线和满意的私募投资人。
团队形象是学术型项目的拿手好戏,但好看的K线以及满意的私募投资人难两全。上交易所之后,“pump and dump”(拉高出货)以及全部解锁抛售才是大多数的正常退出操作,若上交易所遥遥无期,私募机构便流行起通过IEO、OTC在二级市场出货套现;而好看的K线,如果不是诸如波场,有着经历九四退币反而掌握大多数流通盘的误打误撞,怕也难以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呆在众星捧月中的学术型项目,或许也缺乏诸如社区草根币那般时刻聆听市场声音的“地气”。
而开头的ThunderCore以及Dfinity的发展之路,则告诫投资者们,所谓的“技术光环”或许是虚假的海市蜃楼,大牛们也许并非核心成员,也许因难以忍受商业利益的裹挟早早打了退堂鼓,但往往由于项目维稳并不会第一时间发声,只有那些蒙在鼓里的、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们就成了镰刀下的绿油油韭菜。